帶團指南|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攻略【上集】

by tzuying
4.7k views

有些初任或剛接觸團體帶領的夥伴可能對於團體方案設計不太熟悉,會直接從網路上搜尋跟自己帶領主題有關的方案設計,然後依樣畫葫蘆地帶領團體。

我在剛開始接觸團體時也是這樣操作的!看完別人的設計後覺得很方便,可以直接應用在團體中,但其實心裡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帶?這些團體活動和孩子們的連結是什麼?可以給他們什麼樣的幫助呢?帶完團體都會有種空虛和心虛。

除此之外,在團體裡面還會碰到因為時間緊迫、成員在團體中有衝突或是分享很多自己的故事,導致設計40分鐘的團體活動沒有辦法「完整」的帶完,為此也會感到困惑,是團體設計的問題?還是自己帶團的問題?

〈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攻略〉會分成上集和下集來分享,我將以「社會情緒與社交技巧訓練」團體為例,上集會說明設計團體輔導活動時的思考脈絡、目標訂定、尋求的資源以及面對團體限制的方案調整策略。

訂目標設計方案,從孩子需求開始

設定團體輔導目標思考脈絡

設計團體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設定團體的「輔導目標」,這個目標需要優先考量孩子們的「需求」。以前對於「設定團體輔導目標」這件事會感到困惑,我認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需求也可能不同,這樣該怎麼訂定目標呢?

工作幾年之後,慢慢接觸孩子、尋求督導的協助才發現,原來我看到孩子的不是孩子們的「需求」而是「問題行為」。一個問題行為就要想一個解決辦法,一百個問題行為要想一百個處理方法,如果一個團體有六個孩子那該怎麼辦呢?

戴著「問題眼鏡」的我,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行為背後可能造成的原因、冰山底下的需求,更沒辦法從「能力」的角度來看見孩子們的學習歷程。因為在我們的成長背景裡,很容易把某些能力的學習視為「理所當然」。

自從認識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後,我才知道對於他們而言,學習某些能力是費力的,要把這些能力拆成幾個具體小步驟,花一些時間讓他們慢慢學會。

接觸這些孩子,我也不斷提醒自己回到孩子們在能力上的學習歷程、練習帶著理論取向來看待孩子們,重新學習看待他們的需求,希望可以更理解他們,設計出更貼近他們的團體輔導活動。

如何設定團體輔導目標?

你是怎麼看待孩子的需求呢?帶著不同理論取向、觀點的眼鏡就會看見不同的需要。由於在國小階段的孩子較容易因為「情緒困擾」而被老師提出需要受輔,所以我也找了許多資料幫助我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並對於如何協助他們可以有些方向。

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在2017年提出情緒教育學習需要包含五項能力,分別是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人際關係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和負責任的決策( 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這些能力即是培養學生在認知、情意與技能上,對於情緒管理的了解、對他人有同理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設定積極目標,並且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依據上述能力,我為「社會情緒與社交技巧訓練」團體訂定的輔導目標為:協助成員覺察、管理情緒,提升同理心與社交 技巧,增進人際關係。在這個輔導目標底下,我會在團體中關注孩子的情緒覺察、辨識、表達、同理心、因應和調適情形。

進行團體活動當下或是分享的心情故事時,能不能覺察、分辨自己有哪些情緒?覺察、分辨之後,會用什麼方式表達出來呢?孩子們的口語訊息、非口語訊息的表達是什麼?在團體的互動中,也可以明白他人的情緒嗎?如果遇到觸發自己負面情緒的事情,能不能妥善的面對、處理和調適?

清楚知道自己的團體目標和關注後,就可以開始設計團體輔導活動了。無論活動如何設計,都要記得不偏離剛開始設定的目標主軸喔!

尋求廣大資源,篩選團體方案内容

點子都是偷來的

過去在沒有帶團經驗的時候,總會到網路上參考團體方案設計,當我要把這些方案拿來使用時,心裡都會有種怪怪的感覺,把別人的東西直接拿來使用,似乎沒有自己的風格,也沒有原創性。

直到這幾年讀到關於「點子」系列書籍,我才鬆一口氣。「點子」系列書籍目前有三本,都是由Austin Kleon所著,他是一位作家兼畫家,他所寫的第一本《點子都是偷來的──10個沒人告訴過你的創意撇步》在2012年成為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讀完這本書後對於「模仿」這件事有了新的詮釋:想走出自己的路,就要先學會「偷」。模仿是人類的天性,當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還不熟悉環境的規範時,通常會看別人怎麼做然後跟著做,所以模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模仿的過程中,我們也會豐富自己的經驗,不斷的學習。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觀念是,很多想法都不是原創,所有點子都是偷來的,偷得好,你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

我也把這樣的「偷點子」觀念放在團體輔導方案上,偷來的點子就算是依樣畫葫蘆也沒關係,因為自己要先體驗過之後,才知道什麼點子用起來適合自己,什麼點子不適合。參考許多網路上、書籍中所分享的團體活動,我都會試著運用在自己的團體中,每一年帶團體時不斷經驗哪些適合自己和孩子,哪些不適合,慢慢就能找到自己帶團體的風格。

接下來我要分享,「社會情緒與社交技巧訓練」團體方案的點子從何而來,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大家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點子!

社會情緒與社交技巧訓練團體方案設計點子

我會參考一些學術研究和網路資源裡現成的團體活動,進而挑選團體輔導活動,以下分享幾個現成的情緒教育相關書籍和團體方案,讓大家可以參考,不只是團體輔導活動可以使用,班級輔導活動設計也很好用!

《社會與情緒學習行動方案:正向支持體驗活動》

這本書由Tara Flippo所著,以CASEL(2017)提出社會情緒發展觀點出發,依據研究結果發展出36堂體驗課程,書中分享多元體驗方案設計的目標、活動前的設定、活動流程及促進技巧。(圖│博客來網路書店)

《當我們童在一起》情緒教育教材

教材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及大愛電視臺共同研發。根據孩子不同發展階段常碰到的情境,設定情緒教育學習目標,分成初級篇(幼兒園至國小低年級適用)、中級篇(國小中年級適用)和高級篇(國小高年級適用),可搭配YOUTUBE影片學習情緒,能引起孩子共鳴。(圖│新北市家庭教育中心)

芯福里EQ系列情緒教育教材

由社團法人談灣芯福里教育推廣協會所研發的教材。芯福里推動EQ教育多年,設計國小一至六年級情緒教育課程,美一個年級分上下冊,為孩子們所需的情緒教育學習量身打造EQ系列課程。(圖│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

以上推薦的情緒教育教材都有完整的團體課程設計方案範例,剛開始設計課程的時候比較沒有概念,建議先選擇一種方案然後完整的跑過一次,會對於什麼樣的活動要修正、刪減,什麼活動帶起來效果不如預期,都可以在帶完活動之後再做調整,會需要多嘗試各種的活動,才能比較清楚適合自己的活動帶領方式。

此外,選擇活動的過程也會有幾個考量:像是活動的操作會不會太複雜?自己是否能夠方便好操作?活動所需要使用的媒材輔導室是否具備?如:彩色筆、圖畫紙、黏土。媒材是否有經費能夠添購?如:桌遊、牌卡、其他藝術媒材。

除了從現有的教材進行團體活動設計,也可以透過團體督導、相關工作坊,或是在新北每個學年都會辦理專任輔導教師主題報告的分享,都能夠聆聽不同的帶團經驗,也可以把這些經驗都「偷學」起來,帶到自己的輔導工作中,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

了解國小團體限制,彈性應用活動

團體方案設計迷思,看見團體的限制

過去設計完團體方案之後實際帶團會有些迷思,我認為團體輔導時間為40分鐘,設計活動時把活動給填滿不浪費一分一秒,而這些辛苦設計的團體方案就要把他完整的帶完。

用這樣的想法來帶團體,很快就踢到鐵板!在國小現場中,要完整帶到40分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孩子們會因為各種狀況難以準時到團體,有時也會遇到孩子臨時要參與學校的活動,或者因為其他因素而無法到團體,這都是帶團現場常見的情形。

所以我也很常面對到帶領團體的時候活動帶不完,光是要處理孩子在團體中的衝突,就非常耗時,如果執著在一定要跑完團體輔導活動,很容易流於形式,對孩子們的幫助也會更有限。

為了克服這些限制,這幾年摸索出一個彈性的方式來帶領團體,既可以達到孩子們互動的效果,也可以讓我在孩子們衝突出現時更專注處理衝突,沒有「進度」的壓力!

突破團體輔導限制,靈活帶領小團體

如果是選擇現成的團體方案,一樣可以保留原本的方案設計,告訴自己「沒有帶完沒關係」!活動設計是為了要讓孩子們增加不同的經驗,促進孩子情緒覺察、辨識和因應的能力,所以可以規劃1-2個主要活動就好。

前幾次的團體可能都還在讓孩子熟悉團體的運作,也有可能孩子在前面的團體就會產生衝突,在國小的團體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我會先關注在團體活動所引發孩子們的經驗為主,讓孩子們分享自己在正向情緒經驗和負向情緒經驗,在衝突的時候好好經歷衝突,在團體中好好化解衝突,這些對孩子們而言都是重要的練習。

這幾年我最常將「桌遊媒材」應用在社會情緒與社交技巧訓練的團體中,桌遊本身的趣味性可以讓孩子們快速地進入團體情境,不用花太多時間進行暖身。加上桌遊有規則,符合孩子們來參加團體的需求,通常來參與社會情緒與社交技巧訓練的團體的孩子,在下課時間和同學遊戲時,很容易因為規則而引發衝突,引發衝突之後,又很難好好的解決衝突,因此在團體中是個很好練習的機會!

團體活動設計沒有所謂的「完美」或「標準」,有些人很會玩桌遊,有些人很會帶牌卡,有些人喜歡帶一些小活動然後做一點小討論,每一位團體帶領者的風格不同,給予孩子的體驗也會不同。大膽的放手嘗試,跟孩子們好好的玩,幫自己累積帶團經驗,再根據孩子的狀況修正和調整,就會慢慢找到自己喜歡帶團的方式!

相關文章
帶團指南|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攻略【下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