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團體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老師們提出來的孩子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情緒困擾的孩子來參與團體,老師們會提出的是作業未完成,希望參加完團體之後能大幅提升孩子們的作業完成度,改善的似乎是老師的困擾,而不是孩子的困擾。
又或者我們希望來團體的孩子,能夠練習遵守最基本的團體規範,在有情緒時還是能夠處理和溝通,老師們提出的孩子則可能是只要玩遊戲輸了,就會尖叫、大鬧三節課的狀況,讓團體帶領者不僅要照顧情緒崩潰的孩子,更要安撫受驚嚇的其他成員,團體課程也很難進行下去。
要怎麼跟老師們說明團體的服務和主題方向,好讓老師們提出適合參與團體的孩子們呢?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找到這群孩子呢?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
服務的對象決定服務的方向

在〈帶團指南│團體輔導概念地圖導覽〉中,提及在帶領團體之前,可以和學校夥伴們先了解學校孩子們的輪廓,也可以了解過去接受個別輔導或團體輔導服務的孩子哪些類型的比例較高?
根據新北市專輔教師月報表個案類型,孩子們的主訴問題可能為人際困擾、師生關係、家庭困擾、自我探索、情緒困擾、生活壓力、創傷反應、自我傷害、性別議題、脆弱家庭、兒少保議題、學習困擾、生涯輔導、偏差行為、網路沉迷、中離(輟)拒學、藥物濫用、精神疾患和其他類型。
對於初任專輔教師而言,剛踏入學校面對以上這些不同類型的孩子,要設計不同主題符合孩子們的需求其實會有點辛苦,如果加上這個類型的孩子又不是自己熟悉的服務對象,就更需要幫自己做許多功課,了解孩子們主訴問題背後的需求,才能設計出適合他們的團體課程。
在此有兩個方法可以為此困擾解套,一個是提早了解孩子的受輔類型,對於這些類型蒐集相關資訊,了解需求並設計團輔課程;第二個方法則可以先設定「社會情緒與人際困擾」作為團輔主題來尋找適合這個主題的成員。因為在國小階段,「情緒困擾」和「人際困擾」受輔比例往往偏高,是老師們較常提出來的個案類型,鎖定主題之後,就可以針對需求進行團體輔導課程的設計。
時間人力決定成員招募人數

在招募團體成員時,「時間」和「服務人力」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國小團體進行的時間會安排在早自習或是午休時間,約30至40分鐘。如果團體成員招募約6-8人,每個人分享自己的經驗若平均5分鐘,30分鐘就很快過去了,而這30分鐘還不包含因為個人因素(吃早餐、繳交功課、吃午餐、潔牙……等)晚到團體,導致延後團體開始的時間;在團體管理秩序、處理衝突和進行單元結束團體紀錄的時間,團體進行的時間相當緊湊。
因此在進行成員招募的時候,如果你的宣傳方式是某個年級進行宣傳,就會遇到有許多的孩子來報名,「初步篩選成員」就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同時也需要提醒自己有人數的限制,需要篩選出更適合參與團體的孩子。在現場也很容易碰到有些老師會期待自己班上可以有「多一點」名額來參與團體,可以先了解老師的期待,說明團體服務的限制,同時評估是否提供其他輔導資源的服務。
若學校班級數比較多,可能會帶到8-12位成員,有時候人數太多只有一位帶領者比較不容易顧及到每一位成員的需求,帶領起來也會比較辛苦,此時就需要考慮是否有協同帶領者可以幫忙,帶領活動前可以先討論帶領團體的方向、需要照顧的孩子,或是在有限的時間討論時可以分組進行分享。
三大策略招募團體成員
策略一:從「班輔」認識孩子,用「招募表」網羅

進入學校之後,專輔第一個和大部分孩子接觸的機會就是「班級輔導」,班輔課程也是會因應學生的需求來設計課程,在上課的過程中就能和孩子們有初步的接觸和認識,可以透過課程的活動來觀察孩子們的互動,看看哪些孩子可能更需要更多資源的協助,在班輔結束都可以和導師討論。
除了和導師討論,也可以藉由課堂尾聲說明這學期辦理的團體輔導活動課程,主要會招募哪些小朋友,提供招募表,讓學生自主參與團體輔導課程,好處是孩子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需求,參與團體的動機強,行為改變的動力也就比較大。
同時也需要考慮的是,報名人數是否一下子太多,增加專輔直接篩選的負荷量,另外,有些和導師討論有服務需求的孩子,是否會主動報名參與團體?還是事前需要先留名額給他們?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部分,沒有標準答案,可以依照情境與孩子們的需求隨時調整。
策略二:教師成員招募表提高團體成員需求精準度

成員招募第一個策略是專輔直接邀請孩子進入團體,在團體之前進行篩選。第二個策略最大的不同就是邀請導師一起評估孩子的狀況,請導師先進行初步評估。我的習慣是會給老師們一張「團體輔導成員招募表」,讓老師們可以具體的看到孩子們哪些狀況是適合參與本次的團體輔導活動。
以「社會情緒與人際關係」主題小團體為例,我參考〈特殊需求學生轉介表-100R〉中「團體生活方面」或「行為情緒適應方面」的項目,作為老師們篩選成員的選項,另外也提供質性描述讓老師能夠補充說明。以前我會直接都用質性的方式讓老師們選孩子,但會發現老師們比較不容易提出來,所以才改成提供選項讓老師們進行初步勾選,也可以在篩選成員時先與老師們形成初步共識。

老師提出孩子之後,通常會再進行第二次篩選,第二次篩選前還會另外找時間和老師們評估孩子們的狀況。此外,我在二次篩選時,也會考量成員們的性別比例,盡可能讓性別比平均。以上過程看似繁瑣,但其實是增加自己對孩子熟悉和掌握度的方法之一。
而在「小團體輔導成員教師推薦表」上面,除了會給老師們評估表讓老師能夠勾選孩子們的特徵,也會提供小團體相關訊息,讓老師們更瞭解團體活動的內容,也可以幫助老師們提出適合的團體成員。相關資料提供範例和模板,歡迎參考下載!
相關資料
〈小團體輔導成員教師推薦表-完整版〉範例─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團體為例
歡迎索取〈團體FUN心小禮包〉─提供〈教師推薦表〉模板和修改的操作影片
策略三:個案會議評估需求,「個別晤談」轉團體

對於學校生態、孩子的樣貌比較熟悉、掌握度也比較高的時候,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來進行團體輔導成員的篩選,以下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主題團體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個方式進行個別晤談一段時間的孩子,情緒較穩定,但回到班級的時候還是容易與他人有衝突,需練習團體規範和人際技巧練習;另一個方式是老師提出需要服務的孩子後,輔導組長召開個案會議時,聽到孩子的描述符合團體成員招募的需求,也可以邀請孩子進來團體觀察孩子的情形。
我的習慣是會希望可以對孩子有較多的認識,再讓孩子進入團體,團體如果有衝突,也比較知道怎麼回應孩子的需求。因此我會先在團體開始前進行幾次的晤談,評估孩子的狀況、了解孩子社會情緒的能力、主要感到困擾的地方,也會讓孩子知道團體可以幫忙他的地方是什麼,再進一步邀請他進入團體。
通常孩子在個別晤談後對於專輔有一定的信任度,進入團體的動機也會比較高,降低導師提出孩子,但孩子參與意願較低,或者認為自己被貼標籤的情形。
學校團體輔導服務推廣小撇步

在和導師推廣團體服務之前,記得要先規劃好所有活動的時間流程、帶領主題、想要篩選的孩子特質以及人數。通常會透過學年會議的時間和老師們宣傳團體活動,也可以和學年主任詢問什麼時間方便推廣活動。
宣傳當天會發下「教師成員推薦表」,宣傳前若你是初任的專輔教師,可以透過這個時間好好介紹自己,和老師們建立關係。盡可能以10-15分鐘和老師們簡述教師團體成員推薦表上的訊息,如果老師們有疑問也能有機會直接對話。
與老師們對話的過程都是很寶貴的經驗,也可以了解目前教學現場中,老師們實際碰到孩子的狀況,給自己一點彈性適時調整團體活動設計。如果有老師提出孩子的意願很低也沒有關係,可以從多元的管道和老師們建立關係,當老師們對你有比較多的信任時,也會比較容易把孩子送出來給你。多給彼此一些時間建立合作關係,就能慢慢給予孩子們好的服務品質。